基于实验平台构建的油气储运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1],其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着眼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宏伟目标,以构建实验教学平台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油气储运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建设六个油气储运实验教学平台“一个体系、两种机制”
(一)构建了“五类型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展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创新型工程师”的目标,我校注重挖掘大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视野、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以及创新品格上[2]。以实践教学贯穿本科四年教学为基础,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从而优化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与结构。构建出五类型(认知型、基础型、专业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和五结合(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3]。
(二)建立了两种实验教学机制
一是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的机制,二是科研成果向本科工程实践教学转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校依托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实施实验教学,重点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机制的建立初衷是为低年级学生专业教育做准备;专业知识讲座能系统全面地介绍油气储运行业的科技前沿;实验室参观考察能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其初步了解实验室相关设备和科学研究。优秀本科生能加入科研课题项目组,承担部分实验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和参加学术报告会等;教师要介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加入指导教师课题组,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省重点实验室的现有先进仪器设备,将科学实验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必修课。现有的实验室开放机制以及实验教学等系列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接触先进仪器设备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更直接地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专业素养和专业实验技能,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直接参与到省重点实验室承担的众多高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中,为学生从事专业科学研究做好了充分准备。认识和了解专业学科前沿和科学研究进展,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和协作意识,显著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4]。
通过资助政策和技术平台支持,积极倡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及时将油气储运行业的新成果、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和引进吸收,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油品储运综合实验平台”“油气回收实验平台”“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平台”“油气集输实验平台”“油气安全实验平台”“天然气净化实验平台”六大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和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在国内首次开设了油气回收设计性实验,气体膜脱硫、天然气水合物合成等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链条式”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5]。
二、实验教学平台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一)构建创新模式,打造出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
学校构建了“实验教学、学生实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新模式,建成了我国华东地区高校中独具鲜明特色的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油气储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油气储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已建成的六大综合创新实验教学平台拥有完整的生产过程和控制系统,囊括了在线检测实验技术、多媒体交互应用技术、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和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其不仅反映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自动化、安全工程和环境工程等跨学科的内容;更反映了油气储运专业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特点,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在这些实验平台建设过程中我校申请并获授权国家专利13项,其中5项为国家发明专利。
在实验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可以创建自己所需要的实验任务、实际操作条件以及实验流程的教学情境。这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主要基于验证、实际生产过程和工作条件以及学生操作实际机会的问题,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资源,解决了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资源缺乏”和“脱离工程”的问题[6]。
文章来源:《油气储运》 网址: http://www.yqcyzz.cn/qikandaodu/2021/0128/330.html